潇洒哥怎么追女孩(潇洒哥有什么能力)

admin 04-28 122阅读 0评论

  QQ、微信、微博……现代人已越来越依赖这些互联网的社交工具。美剧《how i met your mother》曾用一张对比图对比五年前后几个好友的饭局,以前是激烈地讨论问题,现在是冷漠地刷着智能手机。

  

  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,贵阳年轻人重要的社交活动是这个↓↓↓

  

  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那些年贵阳人的溜冰事。

  启蒙:忐忑学滑冰

  一只铁板鞋,上面装了四个轮子,就像一辆小平板车。不过,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,它叫滑冰鞋。滑一个小时的旱冰,门票需要2角5分钱。不菲的价格也挡不住贵阳年轻人挤向滑冰场的热情。

  讲述人:向小伟,46岁,民企老总

  ★2角5分钱的门票

  2角5分钱,是1984年滑一个小时旱冰的门票价格。别看这个现在不值一提的价格,在当时可是我们一个星期的零用钱。我第一次去滑冰,是得了压岁钱后才有消费的机会。

  1985年春节的大年初三,姑妈来我家,给了我1块钱的压岁钱,正好同学杨林来叫我外出玩耍。揣着姑妈给的压岁钱,我和他走到了离我家不远的省体委附近。杨林说,这里有一个滑冰场,他去过,好玩。杨林的哥哥在省体委上班,他介绍,开设这个滑冰场,是为市民提供滑冰运动。据称,上世纪60年代开始,滑冰在贵阳尤其盛行,直到“文革”期间被中断。我从未接触过滑冰,新鲜加好奇,马上同意了杨林的提议。

  

  我在售票处交了5角钱,售票员把滑冰鞋重重地砸在柜台上,两只滑冰鞋的铁板相撞,砸出“咣当”的响声,我都有点害怕,怕在滑冰的时候被人撞上,铁板制成的滑冰鞋会把我的脚撞断。杨林在旁边听了我的担心,直笑我傻。见到售票员没退钱,我喊她快点退。售票员不耐烦地说:“剩下的2角5分钱是押金,如果超过一小时不归还滑冰鞋,就从押金中扣除超时的金额。”接着,售票员用圆珠笔写了一张滑冰开始的时间:“下午1点05分”,意思是我的滑冰时间到下午2点05分结束。揣上这张纸条,提着滑冰鞋,我战战兢兢地走进了滑冰场。

  这个滑冰场毗邻解放路,面积大约1000多个平方米,里面人山人海,耳边都是嘻笑的、打骂的、戏谑的贵阳方言。

  滑冰场四周用两米五高的铁栏杆围起来,避免有人逃票翻进来。滑冰场的四周,安装有1米高的护栏,这是让初学者扶着铁栏杆学滑冰,就像婴儿学走路,得有固定的东西让他扶着,防止摔跤。不过,滑冰场上最醒目的,是进入冰场的铁门上方,挂着一个直径50公分的白底圆盘大钟,随时提醒滑冰者别超时。当时,最便宜的手表也要40多块钱一块,是一名普通工人一个多月的工资,属于奢侈品,不少人买不起手表,只能看钟。

  ★“潇洒哥”的“挑衅”

  像我这样的“菜鸟”,在滑冰场“一抓一大把”(形容人太多)。滑冰场里有许多“潇洒哥”,他们把滑冰称作“溜冰”,一字之差,体现出“潇洒哥”对我们这些“戳笨”(笨拙)的初学者的藐视。

  “潇洒哥”整我们有一套,他们对直朝我们快速滑过来,眼看要撞着我们,我们根本不会滑冰,只有吓得不敢动弹,有些胆子小的女生被吓得闭上眼睛,“鸡拉舞叫”(尖叫)地发出害怕的“啊……”的声音,甚至还双手捂上眼睛,或者是闭上双眼捂住耳朵的恐惧状。

  

  滑冰场上的“潇洒哥”并不会撞着“菜鸟”,而是在快挨近“菜鸟”时,脚尖轻轻一歪,双手协调地左右摆动,整个上半身配合滑冰鞋,呈一道优美的弧线擦“菜鸟”而过,真是只能用一个 “溜”字来形容他们滑冰姿势的潇洒。

  滑冰场的北面有一个缓缓的斜坡,长度差不多30米。斜坡旁边有护栏,杨林叫我手扶护栏,靠手部的力量,让滑冰鞋慢慢“爬”上斜坡。然后,我站在斜坡上,松开护栏,任凭滑冰鞋朝下慢慢滑动,如果感觉要摔倒,就急忙抓住旁边的护栏。往返几次,我好像有了点滑冰的感觉,就想学着别人迈开双腿。不料,才迈开左腿,右腿立即和左腿呈“外八字”地张开,我根本无法控制双腿停下来,不到一秒钟,屁股“啪”地一下重重摔在地上。摔倒的时候,我的双手本能地朝地上支撑,手腕也摔痛了。

  像我这种姿势在滑冰场摔倒的,可以用“此起彼伏”来形容,每当此时,成群结队的“潇洒哥”们,就会“溜”几个弧步的滑冰步伐来到我们面前,还微微蹲下身子,把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捏成一个圈含在嘴里,用舌头抵住两根手指的交合处,吹出刺耳的口哨声,然后得意地“溜出”去,他们“挑衅”的脸上全是坏笑,刺激得我们一脸羞红。

  

  学滑冰的人各种姿势都用出来了———有人蹲着,让会滑冰的人牵着他的双手拖着走;有人弓着背倒退步伐学滑冰,因为脸朝前面滑冰,整个身子的重心朝前倾斜,容易摔倒,反之重心朝后,不易跌跤;有人在学滑冰时,先滑“内八字”,这种滑冰姿势,由于步伐慢,摔跤的几率小;还有人干脆抱着栏杆,先是立定不动,然后双手向后推栏杆,使自己前进,平衡不稳时,赶忙抱住栏杆,防止摔倒。一个小时过去,我摔了十多跤,指甲有些都被摔断,整个屁股摔得痛死个人。

  “溜冰”:视为“玩社会”

  上世纪80年代初,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,成天在滑冰场上“溜冰”的人,属于不务正业的范畴,再加上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,溜冰人被贴上了“玩社会”的标签。当然,“玩社会”是个贬义词。

  讲述人:李慧玲,45岁,贵州省经济学校教师

  ★防空洞

  1985年9月贵阳钢厂里面有一个防空洞,被改造成一个滑冰场,成为油榨街片区的年轻人常去“溜冰”的地方。当年,我在贵阳十五中读初三,离这个防空洞滑冰场近,就经常偷偷去滑冰。

  

潇洒哥怎么追女孩(潇洒哥有什么能力)

  之所以说“偷偷去滑冰”,是因为班主任罗老师和家长,禁止我们去这类场所。我从小是个男生性格,喜欢“爬高上低”等女生不喜欢的运动,不过,班上有一名女同学叫郑伟,比我还像一个“女汉子”,她连头发剪的都是男式头,我俩玩得来,就趁星期五下午不上学,结伴去防空洞内滑冰。那时,这些文娱场所还没有“未成年人不得入内”的概念,交了2角5分钱的门票,领了一双滑冰鞋,我和郑伟进入洞内的滑冰场。防空洞里挂了10多盏100瓦的电灯泡,把黑黢黢的防空洞照得如同白天,我和郑伟一进去就傻了,我们班上还有6、7个男生在里面滑冰。本来以为我们是偷偷来的,没想到还有同班同学在里面,这被罗老师知道,无异于是要遭受“灭顶之灾”的大事。我们在班上,男女生之间互不说话,在滑冰场也是不言语半句话。不过,大家都心照不宣,不会互相“点水”(告密)。

  讲述人:周清,50岁,医生

  ★“飞得很”

  上世纪80年代,家长们把溜冰的人视为“玩社会”之列,除了以貌取人之外,还认为这些人都“飞得很”。“飞”是形容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拥有的种种恶习的总称。

潇洒哥怎么追女孩(潇洒哥有什么能力)

  在六广门体育场有一个游泳池,到了秋冬时节,没人来游泳,管理方就把游泳池的水放干,开设成滑冰场,这在全国都是少有的景象:游泳池周边的长方形圈子,这是属于“潇洒哥”们的世界,他们像跑步一样,左右腿轮番蹬动滑冰鞋,整个人就在水泥地上有节奏地快速滑动,看得旁边的人为他们提心吊胆,生怕“潇洒哥”们一个不小心,控制不了滑冰鞋,摔下1米多深的游泳池。武艺欠佳的滑冰者,就顺着楼梯下到游泳池内,在里面练习。

  

  贵阳各大滑冰场的“潇洒哥”,大多戴着军帽,上身穿4个荷包的干部军衣,下身穿喇叭裤、高跟鞋。这种“标配”,统一是“玩社会”的标志。每一个滑冰场,都有几个“飞得很”的男青年纠集在一起,那副阵仗,俨然是《说唐》、《岳飞传》等章回小说中的山大王,他们也自诩是“岛主”、“舵主”。“飞得很”的男青年“溜起冰”来,故意把4个荷包的军衣脱下来,披在肩膀上,一路滑起冰来,平添一股风流倜傥的感觉。

  1986年,我家住在蔡家街,3月底的一天下午5点,在贵阳二中门口,突然有两伙年轻人打起架来,其中一方人少不敌,被打跑。胜方没有见好就收,想乘胜追击。追在最前面的一名男青年,一路叫嚣,手中拿着一把凶器不停地追打败方。不过,当胜方追到蔡家街与民生路的交叉口时,事情发生逆转:胜方穿的是高跟鞋,追打的途中“一扑爬”(脸朝地摔倒)摔在败方的脚后跟,败方的男青年反手一斧头砍在胜方男青年的头上,这名男青年当场死亡。案发时间,正是放学高峰期,周边贵阳二中、十九中、贵阳幼儿师范学校、省府路小学、老东门小学等学校的学生目睹这一血案,不少学生吓得书都不敢去读,影响恶劣。

  一周后的一天中午,公安机关在贵阳二中召开公捕大会,我家和贵阳二中仅一墙之隔,公安机关在高音喇叭里宣读的公捕情况听得一清二楚。原来,打架双方的男青年,分别在河滨公园滑冰时认识了一名女青年。案发当天,这两伙男青年在蔡家街偶遇,有点争风吃醋的味道,一言不合,抽出藏在军衣里、别在皮带上的凶器,当街干架。我的父亲在家中逐字逐句听完公捕大会的内容,然后一脸怒容地从门背后抽出那根碗口般粗的“抵门杠”(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贵阳很多人家是木门,晚上睡觉为防止小偷进门,都要用一根大木棒抵住木门),对我说:“你一个姑娘家,再敢去滑冰场和那些‘飞得很’的人玩,看我不打断你的双脚!”

  冰场:人人是主角

  在上世纪80年代,滑旱冰打开了贵阳男女青年的社交之门。每天,人头攒动的滑冰场,都在上演一幕幕人生舞台剧。 关于剧情,无论唏嘘还是嗟叹,每个人都是剧中的主角。

  讲述人:刘尚文,52岁,民企老总

  1985年10月,我刚从部队转业,还没有安排工作,一天没啥事,常常去省体委的滑冰场玩。我对滑冰这项运动很敏感,不到一个月,就达到了“溜冰”的级别,加上我1米78的个头,在滑冰场也算是一个惹眼的“面目”(有威信的人)。有时候,我可以当“领头羊”,就是我在前面滑冰,后面的人抱着我的腰,这种姿势可以连续接龙10多个人,在滑冰场特别令人羡慕。

  

  当年11月份的一个星期天下午,我和朋友又来到滑冰场,几圈冰“溜”下来,突然,有人抓着我的腰并发出尖叫声,原来是穿着红色“太空衣”的女青年要摔跤了,摔倒之前,她抓住了旁边“溜”过的我,想稳住自己。结果是,我在猝不及防中,“浪”(晃)了两个趔趄,也跟着她一起摔倒在地。女青年不好意思地笑了,我顺手把她扶起来,站在护栏旁休息。由于滑冰场是水泥地,滑冰鞋的铁轮子把地面磨出了很多水泥灰,我们俩摔倒的屁股上全是灰尘。冬天穿得多,摔下去也不痛,我们也没什么男女顾忌,互相拍着对方身上的水泥灰。她的脸长得圆圆的,白皙的皮肤在寒风中透出粉红色,这水色,一看就是男生喜欢的姑娘。反正她不会滑冰,我就大大方方地牵着她的手,教她滑冰,她没有拒绝。

  这场滑冰,我超出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,售票员说要按一个小时计费,我觉得值,因为在教滑冰的时候,我知道了这位姑娘叫黄莉,是毛巾厂的工人。我试着问她:“你男朋友怎么没来?”“我没有男朋友。”她的回答给了我机会,我乘机约她晚上出来看电影,她说不行,不过,她同意第二天晚上和我见面。

  后来,我和小我3岁的黄莉开始约会。其实,在逐渐开放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,青年人之间谈恋爱,已经不再是靠媒人介绍,在朋友聚会上认识,通过滑冰场交往,是我们自由恋爱的社交渠道。

  说起我们认识的那天下午,黄莉是去贵阳三中报名读夜校,准备报考省电大继续读大专,因为和两名朋友报完名后,见时间还早,就来滑冰场玩。相处了一段时间,黄莉叫我也去考省电大,和她一起参加补习班。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,比我每天在外玩耍好。就在我沉浸在爱情的幸福里的时候,1986年3月,一场意外的车祸,我和黄莉阴阳两隔。

  这场以幸福开始、悲剧结束的故事,也是我和黄莉彼此的初恋。

  田坚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倾诉网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 表情: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122人围观)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

目录[+]